《西华师大报》  
上一期    下一期

烟雨清明

   期次:第563期   作者:法学院 赵丽月   查看:44   

在我的眼里,清明是一个美丽的日子。

万物在洗涤后变得清朗明净,山野披上氤氲,天地缓缓入画。此时有料峭之风,亦有复苏之意。嶙峋老树生出一片淡淡幽色,青池满陂,晓岚扶柳,绛花簪寒水。一声轻啸擦身过,倏尔是一阵清鸣。那是放牛的稚子系挂在枝头上的铃铛,在风雨的润色下,你以为自己在朦胧中撞见了珠玉相碰。云锁朱楼,你望见绿林掩映下的老庙,悄悄是别样的笙箫,心中仿佛响起亘远的钟声。千百年前,也有人在此,静静地打量着这一切。他或许是诗翁,是画家,也或许是一个平凡的山人。适逢良辰如斯,静谧在人与山水之间搭上一座桥梁,人与万物都是美景。古往今来,画卷与诗篇上从不乏清明的倩影。“雨纷纷”“欲断魂”的确多见,但仍有“好风胧月”“碧砌红轩”。冷翠和玄墨之中,还是可以找到丹绯的娇俏。

但清明的主调还是不离庄穆,这是自然的,也是应当的。一个节日之所以能够相传千年,一定是承载了无数情感、念想或是品格。我们早早地裁整黄钱,齐理红绸,不是为了在祖辈碑前涕泗横流,言悲语凄。从小到大,我在清明中见到最多的,实则是传承。年幼者在此时见证生死的课题,它沉重却不过分悲痛。长辈告诉他们,人终有一日会长眠,但长眠的人不会因此就销匿于世间,他们会被铭记,然后以另一种方式活下去。所以,我们缅怀悼念,是为了不忘过往,不忘根基。我们被提醒着,自己是哪一个家族的传人,不论将来去到何处,都要在心里为它留一片栖息之地。立于坟前思故人,看见了孤寂与冰冷,也看见了其他。即便有的人已经离去,生命依旧在继续。在寓意着终结的坟冢之上,还是生长着草木。墓碑沉默地端坐着,站在它面前的众人,皆是后人。烟雨之中,我们看到了生与死的交织,看到了长眠之后的另一种意义———永生。我们将红绸挂在墓旁,纪念着先祖的功德,无形之中,仿佛又有什么回到了我们的手中。那可能是心底回荡起的一条家规,也可能是一份嘱托、一声诫语。在生命的无尽绵延中,整个家族的灵魂又开始传递。红绸会随着时光褪色,但有的东西,永远是明丽的。每到清明,我们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温暖的共鸣,这就是这个节日最美丽的地方。

清明又至,窗外淅淅沥沥,祭祖被搁浅,所以我剪下一段烟雨,把它带进了梦乡。

西华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4511次访问,全刊已有2676319次访问